南督情况 难中居安

1903年3月,新加坡美以美会年议会委派德籍牧师柳依美(Dr.H.L.E.Luering)博士与福州传教士林称美牧师前往中国闽侯、古田、福清招工,以基督徒为对象。本想招募一千名,后只招到五百余人。当年8月4日,他们齐集马尾,8月15日乘搭新加坡威比船务公司(Wee Bee and Co)的丰盛号(S.S.Glenfalloch)离开家乡前往所期望的世外桃源。福清连环司(教区长)方鲍参牧师护送教友,同舟共济。

船行未几,船上忽有人患霍乱病,虽然有教会斯金纳医生(Dr Skinner)及时控制及柳林方三位牧师尽力看护抚慰,仍有十余人相续死亡。8月22日船抵新加坡时共有407人,先后离开防疫所。9月7日第一批303名垦荒先锋队,乘保安号(S.S.Poh Aun)离开新加坡,9月9日抵达红土坎,怕船搁浅,改乘舢舨至实兆远港口(Kampung Sitiawan)。上岸后,妇孺用牛车载至甘文阁垦场,男人则步行。

9月15日第二批垦荒者乘万兴源号(S.S.Ban Hin Guan)抵达垦荒区(垦场里)。在马尾上船时有500百余人,最后到达实兆远的只有363人(包括72名妇女和55名孩子)。

 

垦荒期间 不忘主恩

pioneer church

垦荒先锋队抵达实兆远后,在政府预建的九间亚答屋暂居,房子的屋顶、四周及门窗都是用亚答建的。他们最初生活艰苦,因水土遽换,疾病不断发生,且有毒蛇猛兽之威胁,生活在不安与恐惧中。

不过他们没有忘记上帝的恩典,每逢圣日,聚众崇拜,由年议会委派牧师,主持其事,这就是宣道堂的开始。后来大家领得耕地后,就分散到自己的芭内搭屋居住,随耕随种,刻苦耐劳,创新天地,撒下福音种子,带给本区居民祝福。

 

蒙主垂恩 堂会进展

当时的垦荒者有问题,总是到甘文阁牧师住的屋子,请牧师帮助解决问题,故称甘文阁为“牧师楼”。1905年政府批准一块十英亩地给教会作为建设用途。最早崇拜场所,因陋就简,如同工人宿舍。不幸于1906年遭野火烧毁,幸好该所圣殿购有保险一千元,1907年领得保险金加上信徒的捐献,很快就再建一间上盖亚答,四围板壁,地面铺土敏土的新圣殿,供大家聚会崇拜。至1927年,新建一间可供400余人崇拜或开布道会的巍峨壮丽圣殿,也就是现有的圣殿,荣神益人。起初全实兆远只有甘文阁(牧师楼)一间堂会,Pioneer Methodist Church 即成为美以美会在实兆远区的工作总部。

 

03Sitiawan Settlement Museum02圣职人员 分工合作

当年圣职人员一身兼数职,除负责圣工外,还帮助州政府执行一些任务。据州政府与教会所立合约,实兆远美以美会负责垦殖区的组织与行政工作,因此教会与牧师楼(甘文阁)同是社会活动中心。牧师要兼任斡旋于政府与工人之间的协调人,将政府的训令传达给垦荒者,签发工人的津贴或贷款,还须负责向贷款者催收欠款,监督社会的安宁,辅导并解决纠纷和难题等事宜。

 

奋兴布道 教会复兴

1935年,神仆宋尚节莅临开奋兴布道会,圣灵大工作,许多人受感而认罪悔改信主,成为教会中坚分子。1936年11月22日,神仆宋尚节再次来此开奋兴会,圣灵再次大动其善工,多人受感归入教会。有一个开鸦片馆的人听[失金喻]后,彻底悔改,写上关闭鸦片馆。1938年11月,宋博士又来开奋兴会,听众受圣灵感动,涕泪悔改,立志归主,加入教会,大有初期使徒时代,五旬节圣灵降临之风,教会燃烧复兴之火,组织布道队往各地布道。主将得救人数加入教会,主日崇拜均告满座,呈大复兴气氛。

 

成立肢体 兴旺福音

为了提倡以宗教教育教导儿童归向基督,宣道堂创办了多间主日学校。除了本堂主日学(1934年),尚有福清洋主日学(1937年)、二条路主日学(1942年)、哲仁新村主日学(1952年)、曼地(平安村)主日学(1948年)及甘文阁新村主日学(1953年) 。妇女会(姐妹会)成立于1934年、青年团契(职青)成立于1946年、少年团契成立于1961年、成年团契成立于1983年、乐龄团契成立于2002年。

除此之外,本堂也开拓了不少的事工以迎合不同时代的需要,教会诗班成立于1935年,祈祷团(晨祷会)成立于1940年,幼稚园(幼儿园)成立于1953年,G12细胞小组成立于2002年,实兆远垦场博物馆成立于2003年,思源神学中心成立于2004年,赞美操成立于2009年,红豆冰乐园与创意事工培训学校成立于2011年,触爱1313社区服务中心成立于2013年,1313敬老园成立于2014年,外坡事工成立于2016年,圣餐主日爱心食物烹饪团队成立于2017年。

自2001年至今,本堂也连办了18届的宣教大会,目的是要鼓励与·挑旺更多信徒加入宣教行列,出钱出力。

 

结语

当初招工开垦的目的差不多已经达到,这是天父上帝的洪恩,冀望弟兄姐妹继续前进,迈向标竿,同得万民,完成主旨,在地若天,愿主施恩赐福,永远看顾此地,阿门!